圖: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、臺灣歌手魏暉倪(從左至右)、臺灣相聲演員劉增鍇最近參加兩岸文化交流活動。\受訪者提供
劉畊宏的健身操,抖音觀看次數破億次;王心凌再唱《愛你》迅速登熱搜第一,喚起大批“王心凌男孩”大喊“青春回來了”;周杰倫網絡回放演唱會,吸引全網一億人次觀看,創下線上演唱會觀看人數最多的紀錄。近期,臺灣元素不斷在大陸網絡掀起“現象級”熱潮。從娛樂明星到流行文化,曾經一度引領華人娛樂圈風潮的臺灣,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藝人在大陸發展,更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。飛兒樂團(F.I.R)團長陳建寧表示,臺灣藝人在大陸長紅或是翻紅,反映兩岸文化相通,容易產生共鳴,而且大陸市場龐大、充滿商機。
沉寂許久之后,臺灣娛樂市場絕對想不到,劉畊宏和王心凌會在大陸“王者歸來”。隨著“劉畊宏女孩”爆紅之后,王心凌參加大陸綜藝節目《乘風破浪》,隨之而來涌現一批“王心凌男孩”?,F在“劉畊宏女孩”和“王心凌男孩”各占半邊天。
繼劉畊宏晉升為大陸健身直播界頂流后,最近王心凌憑借在《乘風破浪》節目演唱自己當年的經典歌曲《愛你》,成了“斷層TOP(娛樂圈頂層)”。在各大社交平臺,王心凌的關注度一路飆升,微博熱搜一天占六個,抖音平臺王心凌話題播放量達75億,音樂榜單也被其各種經典歌曲霸榜。
羅大佑網上音樂會“寵粉”
緊隨其后,68歲的“音樂教父”羅大佑,上月27日晚上也通過微信直播“寵粉”。當晚羅大佑在蛙叫聲聲的草地上,連續彈奏《滾滾紅塵》、《野百合也有春天》等耳熟能詳的歌曲。這場以“童年”為主題的網上演唱會,累計觀看人數超過4000萬。
其實,除劉畊宏、王心凌兩位臺灣藝人在大陸“意外”翻紅、掀起現象級熱潮外,包括張韶涵、楊丞琳、伊能靜、千百惠等等一眾臺灣藝人,近年來在大陸不同場合也紛紛翻紅。
從鄧麗君、費翔、馬景濤、陳德容,到任賢齊、蘇有朋、彭于晏等臺灣藝人,從《梅花三弄》到《甜蜜蜜》,從《康熙來了》到《流星花園》……早年,流行文化基本都自港臺地區單向輸入大陸,臺灣的影視劇、綜藝節目和藝人,成了大陸幾代人的集體記憶。
“我們從小學習的詩詞、歷史,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浸潤,兩岸是一樣的。這些年,國風在大陸形成潮流,臺灣也一樣。周杰倫和方文山合作的歌曲,包括我們樂團2008年的單曲《月牙灣》,其實就是把中華文化用流行方式表達。”陳建寧說。
兩岸文化同源易生共鳴
在陳建寧看來,兩岸同根同源,兩岸文化“同頻”,所以彼此更容易產生共鳴。臺灣藝人在大陸頻頻翻紅,固然是因為大陸市場大、資金充足,但兩岸文化相通也是很重要的原因。“兩岸豐富的文化和歷史,還有巨大的挖掘潛力。”陳建寧說。
臺灣阿美族歌手楊品驊表示,兩岸娛樂圈一直都有合作,也互相學習,不管是“劉畊宏女孩”還是“王心凌男孩”,都為兩岸文化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。
飛兒樂團創作的新單曲《三國戀2022》近期發行。“我們邀請同是阿美族的歌手Tank一起演繹了這首融合中國風、搖滾、饒舌等音樂元素的《三國戀2022》,也是取材于三國時代的故事。主唱韓睿的京劇唱腔非常到位。”2004年出道的飛兒樂團,如今的主唱韓睿是山西人,“我們本身就是兩岸融合的團體,一起做音樂很開心。”
隨著大陸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實力逐漸與臺灣拉開差距,大陸娛樂市場規模不斷擴大,資本爭相涌入,臺灣許多藝人選擇登陸發展。而大陸的電視劇、電影、綜藝節目開始觸及島內年輕人。如今,大陸的歷史劇、清宮劇,如《甄嬛傳》等已受臺灣觀眾追捧;大陸的抖音神曲,島內年輕人也會唱;亦有臺媒報道,大陸游戲占臺灣市場七成。
此前,在福建省泉州市華僑大學讀書的臺生陳柏源,因在泉州疫情期間創作數首閩南語說唱歌曲意外走紅。“兩岸文化共通,大陸的市場龐大,臺灣藝人在大陸爆紅是正常的。”陳柏源說,“拉近兩岸的距離,共同文化的浸潤非常重要。”
大陸市場吸引臺灣藝人
楊丞琳
歌手,2000年出道,2019年參加大陸的戀愛綜藝節目《心動的信號》翻紅。近期代表作《以年為單位的愛情》。
林志穎
歌手、演員、賽車手,1992年出道,2014年參加大陸真人騷《爸爸去哪兒》翻紅。近年代表作音樂專輯《我的驕傲》。
阮經天
演員,2002年出道,2018年借大陸古裝劇《扶搖》翻紅。近年代表作電影《神探狄仁杰之四大天王》、青春劇《舌尖上的心跳》。
林心如
演員、制作人,1993年出道,2010年參演大陸電視劇《美人心計》翻紅。近期代表作《華燈初上》。
霍建華
演員,2002年出道,2009年憑借大陸電視劇《仙劍奇俠傳三》翻紅。近年代表作《花千骨》等。
歐弟
主持人、歌手,1996年出道,2007年加盟湖南衛視《天天向上》翻紅。近年代表作電影《祖宗十九代》。
吳奇隆
演員、歌手,1988年出道,2011年憑借大陸電視劇《步步驚心》翻紅。近年代表作電視武俠劇《蜀山戰紀》等。
張韶涵
歌手,2001年出道,2018年在大陸綜藝節目《我是歌手》,憑一首《阿刁》技驚四座而翻紅。近年代表作《青云直上》、《星辰大?!?、《愛在一起》。
?大陸便利措施
•臺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、電視劇制作可不受數量限制。
•大陸電影發行機構、廣播電視臺、視聽網站和有線電視網引進臺灣生產的電影、電視劇不做數量限制。
•放寬兩岸合拍電影、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、大陸元素、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;取消收取兩岸電影合拍立項申報費用;縮短兩岸電視劇合拍立項階段故事梗概的審批時限。
•鼓勵臺灣同胞參與中華經典誦讀工程、文化遺產保護工程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。支持臺灣文化藝術界團體和人士參與大陸在海外舉辦的感知中國、中國文化年(節)、歡樂春節等品牌活動,參加“中華文化走出去”計劃。符合條件的兩岸文化項目可納入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項目資源庫。
•支持中華慈善獎、梅花獎、金鷹獎等經濟科技文化社會領域各類評獎專案提名涵蓋臺灣地區。
民進黨搞“去中國化” 扼殺文化界創作靈感
兩岸娛樂文化和市場“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”的現象,引起了反思。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說“為什么臺灣現在的娛樂產業只剩下‘回憶’,而缺少新的有張力的內容?”
有評論認為,臺灣娛樂產業輝煌不再、只剩“回憶”,反映了臺灣娛樂圈無奈的現狀:大家仍在吃老本。島內人士表示,臺灣娛樂產業走下坡路的原因,就是臺灣近些年經濟不景氣,資金投入缺乏,人才外流,導致臺灣娛樂產業后勁不足,新晉產品、年輕藝人影響力有限。
“早年娛樂圈的渠道主要是電臺、電視臺等,而現在是全方位的媒體包裝。”楊品驊認為,當前大陸娛樂公司對行業和造星的脈動把握非常精準,在資源、渠道、資金、創意等方面,已全方位超過臺灣。島內人士表示,臺灣娛樂產業沒落,除了資金不足、市場狹小,更因為臺當局一再大搞“去中國化”,扼殺了文化界的創作靈感。“兩岸文化同源,臺灣地區應積極承襲中華文化,主動擁抱大陸市場,從‘劉?宏女孩’、‘王心凌男孩’的現象可見兩岸合作的空間非常巨大。”